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英雄老山奔小康——麻栗坡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纪实

    信息发布者:邓廷报
    2020-07-08 19:54:54    来源:公号 微视麻栗坡   转载

    英雄老山奔小康——麻栗坡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纪实(上)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2020年春节期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但也挡不住麻栗坡人民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的前进步伐。5月16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麻栗坡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u=4060390657,3411491518&fm=11&gp=0.jpg

    “项老英雄,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争得的土地,我们守得牢,也建得好。现在,我们村脱贫了,全县也脱贫了!”这是今年5月,麻栗坡县猛硐乡猛硐行政村10余名村干部代表,与已故苗族抗法英雄项崇周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史料记载,光绪年间,法国侵略者侵占越南,进犯我边境,项崇周自发组织队伍英勇抗战,彻底粉碎了侵略者的图谋,保证猛硐地区不致沦丧,收回近千平方公里国土。作为抗法英雄项崇周的后辈,猛硐村村民将项崇周爱国爱家、守土固边的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这样的“对话”,在位于猛硐行政村香草棚村小组活动室后的项崇周墓前每年进行一次。“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我们‘对话’都很有底气。”香草棚村小组组长张自华感叹:脱贫攻坚也是一场艰苦的“战役”,我们终于打赢了,可以告慰英雄。

    “战役”,对于祖祖辈辈世居边境一线的麻栗坡人民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老山地区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一批批年轻将士喊响“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的口号奔赴麻栗坡前线,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广大老山儿女“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全力支援,参战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铸就了闻名全国的以“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


    这场战争,给麻栗坡人民留下了极大的创伤和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使麻栗坡错失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经济建设的大好机遇,比全国其他地区整整晚了14年。麻栗坡因此“冠”上了“边、少、穷、山、战”的县情,“戴”上了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


    时光飞逝,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以习 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党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令从首都传到南疆,一场以弘扬“老山精神”,践行“西畴精神”为主题的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轰轰烈烈打响。


    “冲锋号角”吹响,扶贫干部奔赴前方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

    老山儿女 无坚不摧

    ……

    激昂的旋律催人奋进,声声誓言响彻云霄。


    2014年以来,麻栗坡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速推进安全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落实惠民兜底政策,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42%下降到2018年的6.26%。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基础,麻栗坡向中央和省州党委立下“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军令状。但剩下的60个贫困村、4754户1.56万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实现提前一年整县脱贫摘帽,又谈何容易?


    2019年3月15日,对麻栗坡的干部群众来说,是一个难眠又难忘之夜。凌晨两点,家住县城的卢大爹起夜时,还望见县公务大楼和政务大楼灯火通明。“平时也有几间办公室亮着,但那晚的两幢楼层层亮灯,确实很少见。”联想到晚饭时儿子儿媳讨论动员会后谁先驻村、谁留下来照顾老人和孩子,卢大爹感慨说,麻栗坡真是把脱贫当作“仗”来打了。

    次日清晨的麻栗坡民族中学校园,战鼓阵阵,彩旗猎猎。上午8时,近万名县乡(镇)村组以及驻村干部,以战区为单位,精神饱满的陆续向这里集结。

    这是麻栗坡历史上参会规模最大、参会范围最广、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整县脱贫摘帽总攻大会、决战决胜誓师大会。前夜,脱贫攻坚“老山战役”双指挥长、县委书记刘扬和县长王树忠,以及县“四班”领导和相关部门还在研究“战役总攻”相关方案。句句斟酌、条条把关,确保每一条作战指令精准。相关部门连夜印制《关于决战决胜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决定》《脱贫攻坚决胜年活动实施方案》《“英雄老山党旗红·脱贫摘帽当先锋”党建扶贫专项行动方案》《作风建设加强年活动实施方案》《压实驻村工作责任办法》5个“战役”文件。


    “这是全面总攻、决战决胜的作战图,必须认真领会、全力落实;这是总攻决战的冲锋号,必须三军用命、全线出击;这是战则必胜的保证书,必须一诺千金、全面兑现。”刘扬铿锵有力的动员令,吹响了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的总冲锋。


    军令如山、战鼓擂响、尽锐出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打起背包,扛起责任,以决战的姿态、必胜的信心,火速奔赴脱贫攻坚第一战场。



    “摸排侦察”,身影凯旋在子夜

    泥土路、砂土路、水泥路,驻村短短两年,刘丽见证了这条从大茅坡村小组到坪子村委会全长2公里乡村路的3次变迁。在这条路上,她来来回回跑过无数次。今夜,她和扶贫队员又一次披星戴月归来。


    “噗”。一声闷响划破了山谷的寂静。刘丽下车查看后,不得不掏出手机再次求助:“组长,我们的车坏在大茅坡半路了……”


    自2018年2月由州交通运输局选派到坪子村委会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刘丽的工作并不顺利,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有时急得整晚睡不着觉。为改变这一现状,她整整花了1个月的时间,遍访了坪子村所有的村民,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扶贫工作也就此步入正轨。

    此后的一年多里,刘丽每天开着自己的车奔走在扶贫路上,为此磨烂了12条车轮胎,修车的费用超过了3万元。汗水和无私的付出让刘丽的驻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为坪子村争取到扶贫资金25.3万元,用于修缮村委会厕所、为部分村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硬化道路、建设小水窖等设施建设。


    在“老山战役”总攻大会上,被麻栗坡县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的刘丽,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已连续两个多月未回过文山照看患有脑梗的母亲。


    熟悉刘丽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黄色的军用背包,里面装着理发剪、剃须刀、指甲刀、简单的急救药品和糖果等。白天,她与队员逐村逐户排查情况,晚上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理发、剪指甲、晒洗衣被,总是比别人回来得更晚些。


    “白加黑、5+2,战役不胜利,战斗不停息。”铁厂乡党委副书记张维方说,全乡10个村委会301个村小组,共6647户2.88万人,每年有一半以上常年在外务工。刘大姐心疼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照顾。

    经过第一阶段深挖细排,铁厂乡还有207户584人贫困人口,压力最大最难的还是1369间危房需要实施加固改造。张维方说:这是终极大考、是军令,就是拼了命也要大干一场。


    距乡政府驻地10多公里的团山村,古榕掩映,瓜果飘香。


    2020年6月4日,刚刚收摘黄豆归来的贫困户曹洪香,一边用衣袖擦拭汗滴,一边笑盈盈地打开大门,把回访的张维方一行请进家中。


    青色的琉瓦、红色的立柱、干净的庭院,整齐的柴木、满仓的稻谷、悬梁的腊肉,这间整洁干净的农家小屋,处处透着勤劳和幸福。


    56岁的曹洪香右眼有眼疾,丈夫早逝,靠种玉米拉扯着一双儿女。现如今,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常年在广东务工,并在广东娶了儿媳妇,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孙。


    曹洪香说,去年3月底的一天,上百人来到她家,前观后看,有的搭梯子爬上房顶,有的拉开卷尺左右测量,争论得很是激烈。

    不明事由的曹洪香紧张地看着、听着,又激动地笑了。她听明白了,这些人都是乡村干部,以她家的房屋加固改造当演练呢。没过几天,乡上的施工队就带着材料来了,重新换了立柱、换了新瓦、加固了危墙、硬化了地板。


    “立柱那天,有人问我要不要看看日子。我说,都是政府帮助的,天天都是好日子,不用挑。”曹洪香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身子再养好点,能克服晕车时去广东看看还未见过面的儿媳和孙子。


    这是麻栗坡把“精准”要求贯穿整个战役过程的缩影。为全面压死任务,针对不同时段发现的问题和作战任务,麻栗坡以五道“作战令”和“督战令”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指挥体系、保障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作风体系和防控体系,要求所有战区、所有作战队员紧扣“精准”抓整改,倒逼时间抓落实,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方式销号作战,推动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

    ↓↓

    阅读原文


    广告

    15025265998.jpg

    直播带货信息


    英雄老山奔小康——麻栗坡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纪实(中)

    “拔点作战”,党员干部喊响“让我来”

    董干镇马林村委会,离中越边境线仅0.7公里。通往那里的路,15年前我们去过,狭窄、颠簸,足足走了近2个小时。由于有了足够的准备,在车上深入了解董干镇的脱贫攻坚战役后,我们将其列入采访计划。


    从住房保障到教育扶贫、集镇建设到产业帮扶、党员带富到群众自力更生……与镇党委宣传委员雷敏的不知不觉交谈,车已稳稳地停在一座崭新的边贸集市。


    设备齐全的村卫生室、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办事厅、规划整齐的临时摊位、鳞次栉比的商铺……受疫情影响,新搬迁的马林边贸集市至今未开门营业。虽然市场冷清,但所有街道、门店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家每户的屋顶,都挂着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


    “这个点太难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建了停、停了建,搬了退、退了搬,前后反反复复了两三年。”雷敏说,2019年5月,这里还有20户贫困户没有搬迁或实施危房加固,加之时任马林村党总支书记因身体原因提出辞职,让本就最难啃的“硬骨头”,变得越发硬实。


    “我年轻,当过兵、当过辅警,打过工,如果组织信任,我申请担任马林村党总支书记。”就在镇党委领导为谁来接替马林村党总支书记一筹莫展时,一封自荐信寄到了镇里。


    写信的是马生村小组支部书记王志军。其实,早在2016年,王志军已被群众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但由于建房欠账多,他不得不辞去这一职务,选择外出务工。

    2018年初,已还清外债的王志军决定留在家乡,并被推选为马生村党支部书记,投身到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


    “为了贫困群众,县里的、镇里的、帮扶单位的领导隔三岔五地来,十几名工作队员长期扎在村里。作为一名党员村干部,我不能袖手旁观。”王志军轻轻抓挠着泛白的胳膊肘,声音柔而坚定。


    “除两人值班,所有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两人一组,天天进村对还未加固危房和搬迁的贫困户再宣传、再动员,晚上9点到村委会开研判会。一组的韦学成‘让我来’。”王志军主持的第一次村总支部大会很简短,内容就是安排“拔点”任务。


    70岁的韦学成是马林一组贫困户,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两个孙子也在外面上学。他既不愿搬迁到新集市,也不愿加固改造房屋,甚至还到处阻挠搬迁的其他村民。


    “韦大爹,用土地置换就能搬到新集市,有一间80多平方带门面的铺子,若是加固改造国家有1.8万的补助,您愿意选哪个?”王志军第一次找到他做工作,不听;第二次,不理;第三次,索性关起门来,任凭王志军在门外喊哑嗓子,就是不回一句话。


    如此反复10多次,韦学成动心了,但仍下不了决心。王志军又趁热打铁,一边继续上门做韦学成的思想工作,一边动员其儿子和亲戚帮助沟通协调。


    “志军,我还是加固房屋吧。现在村里的房子都改好了,我家再不整,怕是抬不起头咧!”一天上午,韦学成主动找到王志军说:“都怪我思想顽固,太对不住你们了。”


    那一刻,王志军激动又兴奋。马上联系施工队对韦学成的房屋实施加固改造,保证了马林村与全县同步实现农村危房清零的作战任务。

    四月的猛硐乡万亩春茶鲜嫩翠滴,清香沁人。长地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忠带着一双儿女来到小坝子村在雷场上建起来的一片茶园,给她们讲起了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故事。


    2006年,李运忠被地雷炸断右腿。但他身残志坚,带着残腿历时7年修通了宽3米、长260多米的入户路,自办了茶叶炒制加工厂,并光荣加入了党组织。2018年9月,他被推选为长地村党支部书记。


    茶是长地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前些年,由于管理和经营等原因,茶农的春茶卖不完、雨水茶又卖不出去,成片老在树枝上。李运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虽然我有残疾,但我是村党支部书记,脱贫致富就不能只想自家的事了。”李运忠说,去年3月的一天,他给乡党委书记赵伟毅发了一条想扩大茶叶炒制加工厂规模,保底收购村里的贫困户、残疾户鲜茶叶的短信,很快得到了赵伟毅的支持。


    “在乡领导的鼓励帮助下,我与外面一些茶厂建立了合作关系,炒制好的干茶可以卖到40元一斤。”李运忠说,他现在每天下午收、晚上炒、清晨晒,最多时一天可炒制300多斤鲜茶。去年,全村8户贫困户和3户残疾户在他的带动下,直接经济收入5万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万亩绿茵的茶山,不仅让边境线上的山更青水更绿,也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乡党委宣传委员陆通曲说,猛硐乡正全力加快茶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建设和开发,茶已成为全乡稳定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让我来’是新时期‘老山精神’的薪火传承。在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上至县委主要领导、下至普通党员、村干部,个个喊响‘让我来’。”麻栗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发瑛说。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麻栗坡县更是坚持集中优势兵力“拔点”作战,以“户户清、村村清”行动为抓手,在省、州、县、乡四级125个单位、4139名干部职工参加挂钩帮扶的基础上,抽调356名干部组成95支驻村突击队沉到一线,因户因人“施策”、因村因组“挂图”、因乡因县“建库”,县、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村党组织书记带头遍访贫困户,带头排除一次次险情、攻克一个个堡垒。


    榜样的力量无穷尽,“让我来”精神深入人心。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动,不仅激发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力更生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唤醒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六月的一个傍晚,群山环绕中的麻栗镇石盆村,阳光早早褪去了夏的火辣,散射着千丝万缕的光束,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瓦蓝的天空漂过几朵白云,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美好。


    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莫继益老人和儿子正在聊天,儿媳妇掰着玉米,静静地听着,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他们身后的大门上,张贴着“幸福日子国情重,美满生活党恩深,红心向党”“十九大后多变化,党政英明誉天下,爱我中华”两副感恩对联。


    “若不是党的好政策,我家还不知要苦到什么时候……可惜老伴走得早,没赶上党的好政策,过上好日子。”回忆起过去吃糠米、挖野菜充饥的日子,70多岁的莫继益老泪纵横,慢慢转过身去对儿子说:“我家要永远感恩共产党,永远记得那些党的扶贫好干部。”


    现如今,莫继益身患肢体四级残疾的儿媳妇享受到了残疾补贴,并在村里担任保洁员,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两个孙子在县城上学,享受教育补贴政策;自己享有高龄补贴、养老金等政策;儿子在附近务工的同时,还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一家人挣脱了贫困的泥沼。



    “围歼作战”,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轰鸣的挖掘机、载重机,高高的吊塔,来来往往的运土车,整齐划一、艳色靓丽的民居民房……碧蓝天空下的猛硐街道,俨然一个正在开发的大工地,已彻底看不到2018年“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影子。


    从猛硐行政村岩脚村小组搬迁到这里的贫困户王廷芬一家,住进了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和帮建的安居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岩脚村山高坡陡,土地贫脊。2018年9月2日凌晨,连续几日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像恶魔一样肆意吞噬着猛硐的村庄和街道,给猛硐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王廷芬家的房子,也在这次自然灾害中被彻底冲毁。


    “当晚若不是村干部发现及时,挨家挨户提前把我们叫醒,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果真是不敢设想。”王廷芬掏出手机,翻开自家房屋被冲毁的照片,仍心有余悸地说:“几面墙全都垮了,家具全被砸烂了,整个家没有一个能落脚的地方……”


    天刚放亮,惊魂未定的王廷芬强打精神,想进房子去抢救一些物品,但是被丈夫项村科拦住了:“你还要命不?别再添乱了。听村里统一安排,去街上救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廷芬一家都居住在由政府提供吃住的临时安置点,积极参与到猛硐的灾后重建工作中。直到去年11月,由政府统规统建的猛硐新集市建好后,经过严格的“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审批”程序,她家分到了这套260多平方带铺面的安居房。

    “我们搬进来的时候,房子、水电路全都是建好安好的,自己只是补了一些房屋差价,出的钱、费的心很少。”王廷芬说,现在,丈夫在附近打些零工,大姑娘在文山读书有国家政策帮助,等小的那个孩子再大点,自己利用一楼的铺面做点生意,一家人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我的妈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一个有爱心的带头人,时时刻刻想着村民的冷暖;我的妈妈是一个能干的带头人,让村里一条条小土路变成了宽大平坦的水泥大道……长大了我也要像妈妈那样,为别人做很多很多的好事。”这是麻栗坡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邓朝康写的一篇日记。


    邓朝康是天保镇小寨行政村荒田村小组的一名留守儿童。在他4、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的爷爷很早去世,奶奶也改了嫁,只剩他和70多岁的老祖相依为命。他日记里的妈妈,写的是小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蒙仕珍。


    “朝康从小就缺少母爱。而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职责,没想到他一直记在心里,常常在作文里表扬我。”蒙仕珍说。

    除了平时生活上的接济和关心,蒙仕珍更加关注邓朝康的学习,只要学校开家长会,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去。去年放暑假时,她早早地开车来到学校,帮助小朝康收拾行礼物品,前前后后地忙碌着。一向乖巧懂事的邓朝康,却一反常态地木讷而紧张。


    “小康,没考好吗?”他摇摇头。

    “身体不舒服?”“不是。”

    “和同学闹矛盾了?”“没有。”

    “那……”“蒙孃,我想叫您‘妈妈’,行吗?”


    听着邓朝康特别认真的话,蒙仕珍热泪盈眶。这些年,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可怜的孩子,她付出了比对自己家庭、自己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蒙仕珍心里,她也早已把邓朝康当作自己的儿子。


    王廷芬一家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故事、蒙仕珍和邓朝康之间的“母子”深情,仅仅是脱贫攻坚“老山战役”千千万万个脱贫故事的写照之一。


    针对整户完全丧失劳力、无劳力、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等“十类人员”,麻栗坡县从细处着眼、小处发力,坚持把扶贫政策落实作为保障民生的关键举措,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万元和社会捐赠资金,采取精细保障措施,专项用于返贫防控救助。2019年,共启动救助87户278人,发放救助金71.7万元;签订赡养照料协议1246份,集中供养98人;对302名困境儿童实施助学,对523户残疾人实施改造无障碍项目。

    来源:文山日报社 喻传宏、徐仕桓、唐雪娇


    本期编辑:邓云光 责任编辑:吴宗德

    主      办:中共麻栗坡县委宣传部

    阅读原文


    插入商讯广告

    15025265998.jpg

    直播带货信息


    英雄老山奔小康——麻栗坡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纪实(下)


    保障作战”,老山盛开幸福之花


    洁净的水泥路,由山脚一直延伸。像个调皮的孩童,不知疲倦地绕着座座山梁,在高山之间划开一条宽宽的印记。

    “看,这是我去年种的苦参种子,已经1米多高了。”杨万乡长田行政村上八村小组组长杨昌红拔起一株苦参,乐呵呵地说,这是乡上去年开展第二期特色产业培训的成果。再过两年,满山的苦参就都是钱了。


    为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杨万乡在整合政策资金向贫困群众“输血”的同时,全力开展“造血”功能培植,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技术指导”“公司+就业提升”等帮带模式,把县里出台的自主发展产业扶持奖励补助政策和就业奖补政策,最优化落地生“钱”。去年,杨万乡开展特色培训三期,帮扶360名贫困村民实现就业。


    “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突出抓好‘两个全覆盖’,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稳定增收渠道。”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负责人说,近年来,麻栗坡探索创新的产业扶贫“双绑三防四益”、就业扶贫“多多帮”、脱贫攻坚“群众服务队”、人居环境“五位一体”、“老山清风”法治扶贫、“六个载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问题直通车”、项目库建设“三上三下”等脱贫攻坚“作战”经验全面开花,吸引一大批能人乡贤回乡创业的同时,也带动一大批边境村、贫困村、落后村逐渐奔向文明村、富裕村和美丽乡村。

    六月的大坪镇漫马村,骄阳似火,暑气留恋。这样的风风火火,却远比不上这忙碌的季节。在通往大坪柏油路边的一个三七棚里,施肥的、理墒的、锄草的身影,与绿色的、红色的三七花籽汇成七色彩虹,描绘着美不胜收的诗情画意。


    由于没有其他自然资源禀赋,漫马村很多村民仍很贫穷。2014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周枫凌放弃昆明优越的工作,回乡创办“童心三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有人说,周枫凌书读多变憨了,好不容易跳出农村,又回来当农民,不是憨么?也有人说,现在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了,他在外面混不下去,是回来跟他们抢国家的钱呢……


    面对各种议论,周枫凌没有退却。他看好在这里发展三七产业的前景,更需要通过这块土地来实现自己“带领贫困群众致富”的理想。

    于是,他变卖了昆明的房子,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钱,横下心回到村里种植三七,创办成立了“童心三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三七粗加工厂。凭借自己在制药行业和大型农业集团企业多年积淀的经验,“童心三七”系列产品很快占有一席市场。


    如今,“童心三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了完整的三七产业链和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产品还进入国家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精品店售卖,并先后被评为县级、州级、省级、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发展社员573户,带动10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群众是质朴的。只要你是真心为他们好,不用多说,干就完了。”周枫凌说,通过这几年种植三七带动,村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的积极性明显高了。他打算再动员周边乡镇和村寨一些刚刚脱贫的群众都种一点,争取在小康的路上再送他们一程。

    “我的家乡野猪塘,青山绿水好风光,支部带领奔富路,苗族儿女高风尚,国门前的小康村,苗族儿女歌颂党……”蜿蜒崎岖的边境巡逻道上,53岁的项正江一边听着手机里播放的《野猪塘小康之歌》,一边拄着木棍吃力地走着,很是自豪。


    野猪塘村是猛硐乡的一个苗族聚居自然村,距国境线仅800米,全村48户222人。项正江是这里的村民,他从2001年开始做界务员,已经19年了。


    今年,项正江除增加了到界碑巡逻的频次,还积极参加边境疫情防控设卡守点。他说,虽然很辛苦,但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就很来劲。


    葱茏的树木、清澈的山泉、烂漫的山花;洁净的村道、特色的民居、飘扬的国旗;沉浸其间的百姓,美如诗画的日子……若不是亲身感受,很难把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正焕发勃勃生机的村庄与边境边关联系起来。


    “脱贫攻坚战役,不仅仅是让寨子美了,寨子里的人也跟着‘美’了。”野猪塘村党支部书记项廷虎说,起初几年,路修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寨子好看了,但村民散养牲畜的习惯没有变,路上成堆的牛粪马屎,蚊蝇乱飞,离“文明”两个字还很远。


    “再这样下去,怕又是要走回头路。党和政府的关心、扶贫干部的付出,你们通点人情不?”在一次全村大会上,项廷虎是真的火了,就如何解决环境卫生差的问题,他“逼”着村民个个发言。按照县里人居环境“五位一体”的要求,综合村民意见后修订完善了《野猪塘村卫生管理制度》,家家划有责任段,订上责任牌,并在每个责任段装饰了形态各异的“花盆”,种上品种不同的花草。现在,路干净了,花开的季节,路更漂亮了。


    2017年,野猪塘村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全村21户贫困户103名贫困人口,也全部在2019年退出了贫困行列。

    从清末项崇周英勇抗法,留下“边防如铁桶、苗中之豪杰”的英勇事迹,到80年代军民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老山精神”,再到党政同心、干群同命,历时五年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沐浴新时代阳光雨露的麻栗坡人民,也逐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2019年,麻栗坡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6万元、1.1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12%。累计实现脱贫1.85万户7.3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42%降至0.63%,贫困人口错退率为零,贫困人口漏评率为零,群众认可度达99.17%。全县91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退出率100%。

    麻栗坡脱贫了,但驻村扶贫工作队没有撤,扶贫的决心没有变,扶贫的力度没有减。“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小康才是方向。”正如刘扬所说,在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麻栗坡要进一步清扫战场、巩固成果、提升质量,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决守住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的胜利高地,确保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2020年,“网络祭扫”烈士陵园让麻栗坡又上了“热搜”。一位全程参与、经历并见证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的复退军人在网络祭扫时这样写到:英勇的革命先烈,你们用鲜血染红的战旗,我们已把“她”擦得艳丽;你们用生命守住的国土,我们已把“她”建设得美好。如您所愿,麻栗坡已经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正沿着习 近 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你们听,全面小康的凯歌已经奏响……




    观注中国农村,振兴中国乡村!

    想了解更多中国农村一村一品信息!请点击下方网址:

    【村网通 农业农村网】

    云南一村一品

    网址 https://pin.nync.com/yn

    村网点通l.jp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